您现在的位置是: > 首页 > 旅游研究报告 > 专家评论

高舜礼 | 洛阳“汉服热”的文旅意蕴与可持续发展

来源: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   作者:    阅读:274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3-07 17:05:02

摘要:近年来,我国旅游业界出现了若干新的市场现象,如郊区露营热、博物馆参观热、沉浸式展览热、淄博烧烤热等。可与之并驾齐驱且热度至今不减的,还有洛阳“汉服热”,其在文旅融合领域的拓展、突破和创新,成为全行业乃至全社会都予以关注和研究的新现象。



一、“汉服热”的缘起与表现



“汉服”在洛阳景区的渐渐走俏,已有至少三五年了。就款式而言,“汉服”是宽泛和笼统的概念,大略相当于“新古典”的中国传统服饰,既有别于当下人们的日常穿着,亦不同于某个朝代某种身份的服装。换言之,这里所指汉服,非汉族之服,亦非汉朝之服,也不同于世界一些国家传统节日或个人婚丧时穿着的复古服装,如印度妇女穿纱丽和旁遮普等,而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复苏与闪现。

通过实地调研,可以看出,“汉服热”在洛阳的兴起大致有以下因素。
(一)“汉服热起于“青蘋之末”
洛阳“汉服热”之发端,属于源自市场的自然现象。我国一些城市或景区的商业摊位,有一类出租民族服装、古典服装、婚纱等业务,吸引着游人租赁服装、穿着照相。这类经营现象,自改革开放以后就发端在一些革命老区的战争遗址(后多称为红色旅游景区),有出租红军、八路军服装给游人照相的;再向后发展,靠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一些民族地区,也出现了出租少数民族服装拍照的,云南丽江就倡导各类店铺的经营者穿着民族服装,从而强化当地民族风情的氛围;进入21世纪,海南三亚、苏州木渎、合肥三河等积极发展婚庆旅游,其中的婚纱摄影、婚纱出售成为主要经营项目;近几年,很多景区又出现了“旅拍”行当,专门经营为游客换装、化妆、拍照等业务。洛阳“汉服热”的发端,就应该是类似的“星星之火”。
(二)文旅部门专业推动
近期各地利用市场开放的间隙,积极推动周边游和省内游。其中,剧本杀、沉浸式、穿越游,成为这一时期的市场特色。洛阳市把《风起洛阳》《唐宫夜宴》引入洛邑古城,通过游客参与角色扮演,再现天堂明堂、应天门等历史景象;“五一”假期,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推出国风穿越节、国风达人巡游、古装演艺等融合“国风+汉服+演艺”的沉浸式文旅活动,带动景区游客量大幅攀升,景区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,创下历史新高;推出《唐宫乐宴》《洛神赋》等沉浸式全景演艺剧目10余个,吸引观众2000余万人次。
(三)政府因势利导
从当地提供的一些材料看,洛阳市积极贯彻省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,助力“行走河南•读懂中国”品牌塑造,聚焦“汉服+古城”为切口,推动“汉服热”加速升温,争取把洛阳打造成为全国汉服文化输出地和国际新文旅目的地。老城区委提出,锚定新文旅“风口”产业,聚焦汉服设计生产等领域,建设文旅文创产业社区及总部基地,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(基地);高标准策划打造以洛邑古城 IP文创产品、汉服、牡丹衍生品等为主的“老城礼物”品牌,不断提高老城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。通过“一校一品”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、汉服文化节、社区民俗活动等形式,推动汉服进校园、进机关、进社区,推动文化自信自强。
(四)市场运作添柴续火
发挥移动端传播优势,升温话题热度,打造传播矩阵,做好线上引流,是使汉服成为燎原之势“网红”的重要一环。他们邀请河南卫视、郑州歌舞剧院等机构编导,运用5G和AR技术,将景区环境与情景演艺相融合,让游客深度体验“梦里隋唐、尽在洛邑”;通过携手携程、美团、支付宝等平台,广泛推送“汉服体验套餐”,宣传涵盖盘头、化妆、跟拍等一体化服务,吸引游客打卡“拔草”;依托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,发起汉服街拍摄影大赛、洛邑古城全国汉服短视频大赛等活动,邀请文旅达人、知名网红创作短视频,鼓励引导游客、网友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创作,洛邑古城位列抖音官方“全国最受欢迎汉服打卡地榜首”;通过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,研发设计不同朝代汉服产品,推出发饰、披帛、团扇等配饰,以及汉服系列盲盒、手办等文创产品几十种,发展形成集汉服租赁、化妆跟拍、剧本娱乐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。2023年牡丹文化节期间,引流拉动全市旅游收入177亿元,形成了“一域带全城”的消费格局;“五一”假期,洛阳古城特色文化街区接待游客127.48万人次,文旅消费达5099万元;洛邑古城上半年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,拉动全市消费200亿元,创造了“一域带全城”的旅游拉动格局。


二、“汉服热”

折射的文旅融合意蕴



近几年,文旅部门所倡导的文旅融合,首先是机构改革以后行政职能的融合,基层文旅部门正经历实质性的磨合过程;就全行业而言,重中之重应是产业层面的深度融合,近期启动的创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示范区就是“冰山一角”。洛阳“汉服热”现象,创新和拓展了文旅融合,突破了以往的融合对象,打破了单一“作品”的局限,开阔了融合视野和产业链条,不仅成就了洛邑老城、洛阳全市的文旅融合,而且成为全区、全市的产业热点,也成为全国性的文旅热点现象,显现了特别的意蕴和现实的价值。

(一)拓展了文旅融合的新领域
近年来,露营热、沉浸展、逛馆子、剧本杀、网上游等业态走俏,文旅融合显现了“宜融则融,能融尽融”。景区景点出租服装照相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业态,但上升为一股“汉服热”,进而拓展为游客租赁服装的化妆式旅游休闲活动,把洛阳市旅游快速带热,则大大超越了旅游景区的出租服装拍照的传统业务;对广大游客而言,将带有历史文化印记的服装穿起来,全方位体验换装、娱乐、购物、餐饮、住宿等多元化服务,实现从“看景”到“入景”的转变,也在旅游行程中增加了历史文化的体验感。这在文旅融合领域是一种开创,不单表现在形式上,也表现在关联度上,还贯穿于旅游者的内心深处,都充分体现了文旅融合的精神。
(二)盘活了文旅要素市场
洛阳的“汉服热”,明显超出了出租服装的生意,也不同于买了服装带走了之,而是在租借服装之后,衍生出系列化的一对一服务,这便带活了许多文旅产业要素。首先是服装的加工制作,以及租借店铺的出租;其次是穿戴和化妆服务,再是跟踪打光、拍摄、修图服务(有些不需要);再次是游客前往若干“打卡点”的消费,包括旅游、观剧、购物、品尝美食等;最后是归还服装以后的清洗、熨烫。洛阳老城区作为“汉服热”核心区,自2023年走红以来,出租服装店铺由几十家增长到100家,再到300家、600家、1200家(至7月),由此形成了生产、服务、消费、辐射的全要素、全方位拉动链,文旅产业要素得到全面激活,直接拉动了旅游热和城市某些片区的产业火爆,成为全国“现象级”的社会场景(堪比淄博的烧烤、文旅局长装扮演戏等)。在这里,出现了交通拥堵、洛阳“水席”和餐饮店的长队、景区的游人如织、老街老巷子的拥堵、文创店的热销。
(三)推动了疫后市场加快复苏
洛阳“汉服热”展现的直接社会效应,就是撬动疫后文旅市场快速恢复。借助互联网、新媒体、新运作等营销手段,汉服热很快成为刺激和吸引游客的“市场利器”,让洛阳成为新冠疫情后,旅游业得以快速恢复的少数城市之一。美团6月的数据显示,4月以来,洛阳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45%,住宿订单在河南省排名第二位,休闲玩乐消费订单同比增长182%。在携程、马蜂窝等旅游出行平台,龙门石窟、洛阳博物馆、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、白马寺、洛邑古城、夏都二里头遗址博物馆、牡丹阁等景点也非常热销。据当地对春节以后的旅游运行观察,“汉服热”改变了以往牡丹节前后旅游运行的驼峰曲线,保持了客流走势的持续高走,成为疫情之后全国地市级一道别致的旅游风景。
(四)提振了文旅形象和信心

目前全国旅游市场的恢复进展不一,有的地方反弹较快,有的地方反映平淡,这符合全国旅游发展不平衡的现实。洛阳巧借“汉服热”的东风,不仅较快实现了旅游市场恢复,而且显示了较好的旅游形象,也振奋了党政领导发展旅游的信心。这集中体现在洛阳老城区委出台的《关于实施文旅强区战略 建设国际新文旅目的地的意见》,计划下一步集中抓好五大片区建设,即古城历史文化片区、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洛河以北片区、牡丹产业融合发展片区、翠云谷休闲旅游片区、文旅文创产业片区,并且提出要实施潮流娱乐创新体验行动,围绕即时体验、全景体验、网红打卡、组队娱乐等多样化需求,创新推出一批角色扮演、汉服体验、沉浸式演艺等项目,打造彰显老城文化底蕴、极具“青春范儿”的文旅新业态。



三、“汉服热”可持续性的冷思考



新古典的“汉服热”可维持多久,能否一直持续下去?这是业内外人士都关注的话题。从理性和冷静的视角说,更要思考存续的困难、挑战和危机,即所谓居安思危、未雨绸缪。

(一)“汉服热”出现未必事发必然
景区出租服装拍个照,是国内外都有的现象,但没见过大批量游客租赁某款服饰穿戴并流行的现象,更未有哪个地方将其视之为可开发的文旅业态。正因如此,这一现象的出现及其延续的可持续性,也很值得研究和观察,未必就事发必然和永续存在。试想,出租服装的生意已存在几十年,哪一城市此前也赢得过某款服装热?让旅游者铺天盖地去穿某款服装,像化妆舞会、古装游行一样,有的甚至穿戴不止一天,要将这种现象维持下去,必定需要若干的支撑因素,一旦遭遇某个因素缺失,便很有可能难以为继、逐步转向下坡。
(二)旅游相关现象多带有流行性
旅游领域的一些现象,包括打扮、消费、购物多带有一定的流行性或时尚性,过上一段时间,就会更新换代、新陈代谢。旅游客源自身具有审美疲劳,“网红”产品的一面就是“不长红”,具体原因是各式各样,趋势大多是喜新厌旧、迭代更新;当某类现象超长发展时,背后往往都有偶然或必然因素,如政府力量的主导即其一,至少可随时解决有关问题,后来随着完全市场化,这些支撑要素就会呈自然状态,红火现象也就走到尽头。譬如,进入21世纪,海南岛曾红火一阵“海岛服”,如今早已从高点跌落下来,摊位仍有一些椰风海韵格调的服饰,但街上实际穿着者已不普遍;流行性的迭代更新也是重要影响因素,以云南旅游商品为例,在90年代中后期,游客喜欢买少数民族布娃娃、木雕大象;2000年以后,普洱茶渐渐大行其道;之后走俏的有翡翠手镯、挂饰、树化玉;近些年旺销的则是玫瑰鲜花饼,再就是普洱茶、小粒咖啡。
(三)现象常态化需要氛围和条件

从服饰的穿着与流行看,要使其能够常态化穿着,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习惯。例如,国人过春节的穿戴、婚丧时的穿戴,虽然服饰早就不是传统式样,但仍能看出节日和习俗的烙印。笔者在云南滇西北时就观察到,偏远地区最常见穿着民族服装的是中年以上妇女,这是常年居家、生活圈子封闭决定的。让游客喜欢租借汉服,也一定有若干的关联因素。譬如,需要有穿着的氛围,若当地人(经营者)不穿,只有少数游客来穿,就需要一些胆量和勇气;汉服的式样多不多、美不美,有的人想去租借,但由于偏胖了一些,可能就没有合适的,色彩与品种也是一个现实问题;租借的价格是否便宜,服务与价格有无多种套餐,如果游客觉得太贵,也难以推而广之;租借和归还是否方便,如果布点不够多,甚至要求哪儿租的就在哪儿还,就让人觉得不方便。



四、“汉服热”

促进文旅发展的有关建议



洛阳如何利用好“汉服热”,尽量持续更久时间,把树立旅游形象、创新文旅融合、促进宣传营销所取得的突破,用于推动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,以获取更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,是值得洛阳市政府部门和旅游业界深入思考的问题。

(一)将“网红”现象尽量化作最可持续的市场效应
目前,由“汉服热”而红火的洛邑古城,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云南丽江大研古镇的四方街、广西桂林的阳朔西街夜市,这种发展局面来之不易,应该思考怎么能够尽量持续下去。搞旅游就是做经济、做产业,应该考虑由市场来主导、市场来决定、市场来配置,只有尽量符合市场规律和旅游规律,新事物、新现象、新创造才能持续下去,政府只能相应做一些方向性引领和大环境营造,过多的行政性干预,往往欲速不达、事与愿违。
第一,洛邑古城现有70亩的场地略显拥挤,可以适当扩展和完备功能,但不一定做很大面积的拓展。一些地方发展旅游的“诀窍”是,在产品和空间供给上,宁可略显不足,不可太过富余:黄金周旅游接待能力的配置就如此,坚持供给的必要弹性,而非按最大需求量配置接待条件;中式餐馆的经营也认可越是客满、越要排队,就会越红火的经营之道,像海底捞等火锅店就是如此;旅游商业街区的开发也是如此,有些城市街道狭窄陈旧时人潮涌动,一旦拓宽改造了则往往人流变少,有的研究者将其归之为“太宽不聚人气”。
第二,要把汉服作为一个产业来做,统筹上下左右的关联要素,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。如浙江横店影视城的业态布局和运作模式,让专业人士觉得它已做到极致,各地影视城根本无法与其竞争,只能甘心处于小规模、专门化状态。洛阳老城区委提出大力发展“汉服经济”,要构建设计生产、发布展示、租赁销售、配套妆造、旅拍摄影、文化研究等汉服全产业链,争做全国汉服经济的新高地和汉服文化的输出地。这是很好的发展构思,但要真正成功落地,就不仅要有成系列的产业要素和产业环节,更在于各要素都要有市场竞争力,且能够形成有机协调的衔接与合力,才能最终形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。
第三,积极营造穿着汉服的氛围,设计具有现实审美的系列汉服,提升租借汉服的便利化程度。也就是要积极营造能够让游客喜欢汉服的充足理由。例如,要有氛围、有情趣、有兴致,就是在当地应随处能够看到如此装束的人群,包括店铺、酒店经营者、部分居民和许多旅游者,就如同参加异地的一场换装(或化妆)Party,如我国的泼水节、火把节、狂欢节等,让你置身其中而不觉得别扭;要有设计美感,请专业的服装设计师进行创意和设计,既要丰富多彩,更要极富美感;租借服装应该价格便宜,让外地游客觉得花钱不多、服务不少、经济实惠;租借与归还便利,在主要景区、酒店、车站、机场设立更衣室,建立“统借统还”的服务。
第四,既有日常性的维护与引导机制,又有针对性的应急“工具箱”,备足充分可行的各种预案,一旦市场出现滑坡性苗头,就能及时采取堵漏止滑措施。应海纳百川、集思广益,通过广泛招募志愿者,或以市场化的激励手段,定期征集或采取一些新举措、新招数,主动营造和巩固汉服穿着氛围。譬如,在主要街区可设立流动性的“人为景观”,以“快闪”方式呈现“汉服秀”,以增强汉服穿着的氛围;以夜市游园、化妆游览、篝火晚会等方式,打造夜游、夜逛、夜消费街区,招募和配置一些汉服穿着的群组,发挥“角色性”的引领带动作用。
第五,要把研究汉服热与文旅融合列为定期性议题,及时发现与疏解市场反映的问题,补齐供应与服务的短板。可举办汉服热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研讨会、商洽会和高峰论坛,请全国相关行业的知名专家出谋划策;可研讨汉服流行发展的趋势,举办汉服设计和模特大赛,举办汉服博览会、订货会;可成立汉服产业发展调度与服务中心,统筹谋划、协调、推进汉服产业发展工作,监管配送服务、约拍市场、租赁价格、服务质量;可开展月度(或半月)游客汉服着装评比赛,推出月度、季度和年度冠军;加强文旅节市活动的策划与举办,做到月月(半月)有活动、季季有高度。
2023年中秋国庆8天黄金周,洛阳旅游累计接待游客879.77万人次、旅游总收入75.05亿元,比2019年分别增长11.97%和9.97%,比2022年分别增长112.67%和181.38%。而汉服集中穿着的老城区累计接待游客199.06万人次、旅游总收入1587万元,比2019年分别增长了210.55%和216.98%,比2022年分别增长了290.08%和381.04%,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水平。
(二)努力发掘覆盖全年龄段的旅游客源市场
汉服热的主体是年轻客群,但从长远来看,洛阳旅游仅靠这一客群,支撑不了广阔的天地,也难以行稳致远。对洛阳来说,“汉服热”是被及时抓住的市场表象,最根本的还要靠主打的旅游产品和核心吸引物。只有把这些核心打造好、叫得响,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源源不断的前来,也才能长久地显现“汉服加身”的盛况。
在客源市场开发上,可适度重视年轻客群;但也要注意客源多元、心态多元、需求多元,供给和服务也理所应当做到多元,力争客源市场全覆盖。旅游消费是典型的“人以群分”,包括年龄、收入、职业、爱好,同属风华正茂的年轻人,但消费趋向和喜好未必一致,有的讲求深度游、有的追求网红游、还有的是“野战兵式”,偏重一类群体就难免以偏概全。旅游消费市场的挖掘要尽量面向所有消费群体,例如,活力老人(退休不久者)、在职的中年和壮年人、家庭游和亲子游的主导者“小学生”,不能单独强调某一个群体。旅游宣传营销也应面向全媒体,移动端的点击量只是一个参考,它不等于阅读量,更不等于“种草量”。
(三)举全市之力推动大旅游产业发展
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所下的定义,旅游是一个近乎城市服务业的大概念,百姓理念中的旅游只是小旅游,公务商务、因私事儿外出者未被计算到旅游队伍里。而后者的体量不算小,应该予以统筹和兼顾。东南沿海城市的旅游者中,后者就占较大比重,如浙江义乌由于商品批发人群中有很多商务旅游者,其所创造的旅游价值远超一般观光游客。因此,发展旅游业不单是旅游领域的事儿,还与人员流动、大交通、城市服务业密不可分的。主要应抓好下列几个方面。
一是观光休闲度假旅游。就是百姓概念下的旅游,相当于出来玩儿,也就是传统的旅游市场。如对龙门石窟、武则天遗迹、洛阳牡丹、唐三彩、翠云谷等的旅游。至于汉服热、剧本杀、追剧、夜游,应该视为传统业态的衍生与拓展,但对最基本的旅游吸引物、产业要素要放在应有位置。
二是公务商务旅游。广州的广交会、博鳌的亚洲论坛、成都大运会、昆明国际旅交会、某地的烟酒糖茶订货会,都会带来旅游量的猛增。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:首先,办会办展的基本硬件,需要交通便利、大的场馆、国际会议中心;其次,对会议商务的扶持和优惠政策,现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大多都有,即引来一个全国性会议、行业性会议、国际性会议或活动,给予相应奖励;再次,清除歧视性的政策或规定;最后,要造就一支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工作人员队伍。
三是因私因事旅游。主要是指个人出行一定距离的办事行为,其人数和消费也对旅游有可观的贡献。对于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来说,这类接待服务占旅游比重也比较高。例如,学校、医院、商贸、娱乐、购物的大型场所;城市商业休闲街区,如北京的三里屯、南锣鼓巷、华熙LIVE,吸引很多休闲消费者;自驾车、露营者队伍,目前全国旅游74%是自驾游,西部地区超过80%。
洛阳市作为“汉服热”现象的发生地,能够审时度势、因势利导,清醒地认识并注意利用这种现象,千方百计努力保持上升势头、稳固影响、发挥效应,使之尽量推动文旅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,已经十分难能可贵。但“汉服热”作为一种社会现象,能够热多久,受制于诸多的现实要素,而非主观努力就能决定。从以不变应万变的角度着眼,还要更加重视改善吸引游客最基本要素,即旅游核心吸引物、旅游接待条件、旅游服务质量,只要保持这些要素始终处于稳步上升的势头,就能维持旅游客源的旺盛增长,即使“汉服热”持续几年以后又转换为其他热点,对洛阳而言也将是无所忧虑的。

0
相关阅读

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

联系地址: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: bjpengye@126.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

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技术支持:时代壹网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 | 手机版 | 管理登录 | 京ICP备20013481号